中國時報【張潼╱台北報導】台北市教育局在酷課雲線上教學平台創立「酷課網路學校」,提供參與計畫的高中,跨校網路課程選修服務,也就是每周有2堂課共同時間,學生可透過平板跨校選修想上的課,這項服務除北市10所高中外,新學年度也加入嘉義縣、苗栗縣共3校,達到教學資源共享。平板線上共學酷課雲平台有6947支線上教學影片,開放學生上網瀏覽,隨時能夠學習,另外平台上有資料庫,可登入瀏覽雜誌和各類型閱讀資料。此外,教育局推出網路學校服務,提供有意願加入跨校網路選修高中選課、授課服務。教育局資訊教育科長陳秉熙說明,108學年度全北市有10所高中參與跨校網路選修計畫,另外首度開放外縣市參加,目前有嘉義縣竹崎高中、永慶高中及苗栗縣苗栗高中;課程方面有12堂課,例如大安高工開設「創意插畫與版畫設計」、永春高中開設「製作AR與VR」、世新大學開設「文法的跳躍音符與樂章」等,參與計畫的高中,每周五早上有2堂課為共同時段,學生只要拿出平板就可與他校學生線上共學。互動提問教學北市28日與嘉義縣政府簽訂線上教學資源合作備忘錄,象徵雙方共享教學平台資源,此外,因應暑假將至,酷課雲平台7月也針對國中數學、生物和高中數學、英文設計每科2至3堂的銜接課程,協助國高中新生預習,今年底前也會與民間團隊合作,拍攝國中數學、理化動畫影片各60支,融入互動式提問協助教學。


vwlwitvg6825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翻攝自教育部臉書)台北市 / 詹韻儒 綜合報導教育部在臉書上表示今(26)日是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5週年,同時也在臉書上透過發問問題,讓民眾反思社會中的性別刻板印象。誰說各行各業都會有固定性別?教育部表示,推動性平教育就是希望大家能了解,其實各個行業不一定非得要特定性別,才能有好的工作表現。性別平等教育法內容涵蓋甚廣,教育部(26)日傍晚也在臉書上發文,列出幾項人們通常沒有特別注意,卻真實存在的性別比例失衡的例子。其中一個例子為全球315名國家元首或政府領導人中,只有20名女性(占6.3%),其中一個就是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而德國總理梅克爾就已任職14年,是東西德合併至今最長的一名,曾有報導指出,對多數德國小孩來說,很難想像總理是男性。教育部也表示,這15年來,教育部在性平教育做出不少努力,培養學生性別平等意識,建立性別平等的價值信念,藉由了解自己,尊重他人,對性別議題有更多認識,進而消除刻板印象,並減少性霸凌事件發生。但整個社會的性別平等,要走的路還很長,大家對不少職業,仍抱有刻板印象及偏見。最後教育部也呼籲「更多認識,才能不再歧視!希望每一天,台灣社會都能往性別平等的方向更向前一步」。原始連結 更多華視新聞報導 工程師=宅男? 十種對工程師的刻板印象 【台語新聞】李登輝開創之旅! 首位台灣元首訪美


vwlwitvg6825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聯小小世界盃今年特別邀請阿根廷球星Martín Demichelis 來台參加決賽記者會,並在北市大天母校區與天母國小及民族國中的小球員進行簡單的訓練教學。民族國中在前國家隊球星羅志安帶領下拿下106學年度聯賽冠軍,對於難得有歐洲職業退役球星來訪,小球員都非常興奮。在看過二所學小簡單的對抗賽後,Demichelis一時技癢難耐也跟著上場較勁。能夠跟世界一流職業球星近距離接觸,雖是短暫的對抗賽,小球員卻比平常更專注在每次的攻守表現,只要進球就振臂歡呼,也不忘跟Demichelis擊掌慶賀。▲Martín Demichelis和小球員一起喊聲加油。(圖/ 迷你足球協會提供)民族國中的教練羅志安表示,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小時互動,但是對於Demichelis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深深打動他的心,那就是「把足球當成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足球風氣尚未普及的台灣來說這是很簡單卻又很深的足球哲學。Demichelis在整個活動中總是保持親切的笑容,他表示整個活動中他看到小朋友是真的喜歡也很熱愛足球,他鼓勵小朋友多享受足球帶來的歡樂,尤其是在這年齡層的小朋友,要拋開3C產品的誘惑走出戶外,在阿根廷到處可見到小朋友在街頭玩足球,這也是他們的足球風氣盛行的緣故之一。▲Martín Demichelis親自下場示範教學。(圖/ 迷你足球協會提供)▲Martín Demichelis在旁觀看小球員的跑位。(圖/ 迷你足球協會提供)▲Martín Demichelis和小學員合影。(圖/ 迷你足球協會提供)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報導 NBA/展現領袖風範 詹皇主動讓出23號 中華職棒/半季14轟平自己紀錄 林益全盼手感帶到下半季 Red Bull Pit Stop Challenge巡迴換胎 號召F1車迷挑戰


vwlwitvg6825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Orchid 蘭餐廳(將西式料理透過最有溫度的服務理念,傳達給全世界)「蘭餐廳」的主廚基爾達Gildas Périn來自法國諾曼第,曾在洛杉磯度過7年的青少年時光;15歲回到諾曼第,對於未來感到茫然之際,想起自己最有成就感的時刻,就是為家人打理三餐,因此決心進入廚藝學校就讀。畢業後,他進入多家當地星級餐廳實習與工作,磨練料理基本功,同時也開始在不同主廚身上學習不同的料理哲學與管理方式,包括:Cordeillan Bages(二星,位於波爾多,曾以分子料理聞名,並為名廚Thierry Marx的發跡餐廳)、L’Etrier(一星)。他在一星餐廳A Contre Sens任職期間,得到關於食材搭配的技巧與思考脈絡;在傍海的五星酒店Westminister Hotel中,由於活力無窮的主廚William Elliot每周換菜單,幾乎周周都有不同考驗,也因此基爾達與在地的農人、漁夫都建立了濃厚的情誼,自此造訪產地、農人,成為基爾達的習慣。頭角崢嶸 名廚加持在諾曼第工作期間,基爾達參加了兩個全國性的廚藝競賽:他先在對象為年輕廚師的競賽「Creation et Saveurs」中獲得亞軍;2015年,則在「Challenge Culinaire du President de LA Republic」奪下冠軍。後者是由締造年紀最輕即獲得M.O.F.(Meilleur Ouvrier de France)肯定紀錄的大廚Guillaume Gomez主辦,是在法國廚界極具代表性的比賽。基爾達獲得由27位M.O.F.所組成的評審團一致肯定。奪下全國冠軍的基爾達成為年輕主廚圈的當紅炸子雞,工作邀約電話不斷,他也因此與影響他最多兩位廚藝導師相遇。在獲得冠軍同年,他接到巴黎最傳奇酒店─麗池酒店(Hôtel Ritz Paris)行政總主廚Nicolas Sale的工作邀約,邀請他一同參與這家超過兩百年歷史酒店的重新開幕,協助打理旗下的兩間餐廳(分別為二星La Table de L’Espadon與一星Les Jardins de L’Espadon);2017年,他在米其林六星主廚Yannick Alléno的邀請下,來到台灣成為STAY Taipei的副主廚,在餐廳結束營業後,到S Hotel同樣擔任副主廚的職位。2018年開始受邀在台北蘭餐廳Orchid Restaurant擔任主廚。基爾達說:「Nicolas Sale是一個獨具慧眼、非常聰明的廚師,他是個不吝將自己的理念、哲學分享給團隊,非常懂得『團隊建造』team-building的廚師;他教會我善用食材的技巧,讓同一種食材,以各種不同的料理方式呈現,以達到風味的連貫。」而Yannick Alléno更是影響基爾達的料理與想法至深的導師。近幾年研發出廚界革命性技法─低溫萃取濃縮法的Yannick,將法式料理的醬汁提升至嶄新境界,更影響了基爾達的料理風格。基爾達說:「Yannick告訴我,在食材面前,要放下因為長期訓練帶來的自以為是,去深究每一項食材最純粹的味道。」料理核心:時令〈Time〉& 產地(Place)對於基爾達來說,做料理不應受限於菜系、手法、國籍,最重要的是信賴食材原味的力量,因此他的料理只圍繞著兩大核心:時令〈Time〉& 產地(Place)。來到台灣之後,他積極地往產地探詢:基隆漁港、屏東可可園…只要得空,他必定前往產地進行交流。學術派的基爾德的料理脈絡十分嚴謹,他堅信做菜並非任意揮灑,而該有跡可循、順理成章。在Yannick調教下,他認為找到好品質的食材為第一優先;接著,嘗試所有能夠料理它的方式,去探求所有可能性與最好的味道;最後,再以呈現食材原味為前提下開始調味,一旦太早進行調味,就有可能破壞食材最珍貴的風味。(蘭餐廳-小黃瓜鮮奶油 Cucumber Melba)「簡單」、「理性」是基爾德的做菜風格,他認為出現在盤中的每一樣食材,都該有其任務與意義,無法為食材加分的元素,都不該出現,比如僅具觀賞價值而無味的食用花卉就很多餘;他堅信「減法」多過「加法」,每一道菜都有其美味的上限,應該見好就收,改良一道菜的方式不應該再堆砌,而該思考去除那些錦上添花的成分,料理最該呈現給賓客的景象,是時節的到來、是源於產地的美味。 ______________【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vwlwitvg6825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娛樂中心/綜合報導現年25歲的女星陳芳語(Kimberley )靠著超強的歌聲吸引不少粉絲喜愛,一首「愛你」也瞬間紅遍台灣大街小巷,去年參加大陸選秀節目《創造101》中,更是將她的人氣推向高潮,近日她在IG上曬出自己正在悠閒喝咖啡的模樣,看似相當平淡的照片,她胸前超強的「雪乳」也成為注目焦點。▲陳芳語平常都以比較休閒的打扮居多。(圖/翻攝自IG)陳芳語在IG曬出自己正在喝下午茶的模樣,只見她穿著黑色細肩帶上衣,一頭微亂長髮更是顯得更有女人味,她有時候低頭,又有時候托著下巴望向遠方,看得出相當有閒情逸致,不過胸前的超豐滿上圍,讓不少粉絲以為還是小孩子的她「原來早就已經長大了!」更有粉絲直呼「以後請多多穿這種衣服好嗎~」▼▲陳芳語罕見曬出雪乳,一票粉絲好嗨。(圖/翻攝自IG)事實上,外型姣好的她,在國外念書時其實飽受歧視,當年陳芳語回憶與一名金髮帥哥走得很近,正當身邊好友都以為兩人好事將近時,男生卻交了一堆新朋友而日漸疏遠她,陳芳語輾轉透過好友才知道,男方因為被朋友說了一句「你怎麼會跟華人在一起」,選擇跟她保持距離,這讓陳芳語相當不能接受,直接衝去找男生的朋友質問:「你們是不是因為我是華人歧視我?」(編輯:邱于倫)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金曲紅毯/紅毯前3醜有他們!網嚇翻「這樣穿很容易想歪」金曲紅毯/鄧紫棋碾壓全女星!裙裝小露性感「這裡成亮點」下一對分手「大咖情侶」是他們?網挖8大巧合…實在太恐怖疑輕生前20分鐘才打給爸!全美善留下「最愛的他」…走了


vwlwitvg6825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追憶球王李惠堂40週年紀念連載之17 球王首次領銜擊敗老外文/何長發 藍蔚台 圖/李念章前言2019年適逢兩岸中國華人一致認同的足球王李惠堂逝世40週年紀念,在現代足球運動發展超過一百五十年歷史中,我國唯一世界知名的足球大人物就是已故球王李惠堂。1976年,德國一家權威的《環球足球》雜誌組織世界球王評選活動,李惠堂與巴西的比利、英國的馬修斯、西班牙的斯蒂法諾、匈牙利的普斯卡斯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值此李球王升天40週年紀念,緬懷球王不凡的足球人生,藉此機緣發哥與球王故鄉廣東五華人藍蔚台共同寫下李惠堂足球故事,並由叫惠堂叔公的李念章提供珍貴圖文資料,利用「民生頭條」電子報連載,讓新世紀的足球迷好好認知李惠堂的不平凡人生。球王首次領銜擊敗老外足球在中國是球類運動中傳入最早的一種,它的發跡不會早於1897年(光緒23年)。因為英國人自恃足球為他們的國技,當時英國為一世之雄,殖民地遍及全球,英國國旗插到那裡,足球也跟到那裡。而在中國他們便是最早的侵略者,就在1897年,先在香港設立了足球會,1902年,又在上海設立足球會,都是隸屬於倫敦的英國足球總會。那時期無論在上海或香港地區的足球比賽,可說都是洋人球隊的天下,華人球隊要打敗外籍兵團很難,直到李惠堂到了上海才領銜打破此紀錄。早年上海掀起熱愛足球的高潮,當然以李惠堂在上海的五年(民國14到19年)那段時期最為突出。李惠堂初到上海時,為當地樂群隊效力,樂群是當時上海最強的隊伍,但一年不到,上海籍與廣東籍的球員因發生糾葛,隨後改另組成了樂華足球隊,以李惠堂為首腦,並獲得同為廣東籍子弟的支持,後來上海籍的球員勢孤力單,經人說項,終於又為樂華隊所用,於是樂華隊再度成為集上海精英的強隊,首先加入從未為本國人涉足的西聯足球會所辦的各種比賽。上世紀20年代的上海,足球命運完全操縱在外國人手裏。1925年,年輕的李惠堂懷著強烈的愛國熱忱,與自己青梅竹馬的鄰居廖月英從香港來到上海,決心要與外國球隊較量。李惠堂在上海期間,正值自己足球技藝的巔峰狀態,由於球藝出眾,22歲即被上海復旦大學足球隊聘為教練。隨後,又參加上海樂群以及後來另組的樂華足球隊,戰績顯赫。1926年,李惠堂率上海樂華足球隊參加上海舉行的史考托杯足球賽,以4比1的懸殊比數大勝蟬聯9屆冠軍的英國獵克斯隊,首開上海華人足球隊擊敗外國球隊的記錄。樂華與李惠堂在上海的威名從此遠播,使上海的足球風起雲湧,從此開創了前所未有的盛局。在上海那時期使李惠堂在綠茵場上的威望大增。洗雪了「東亞病夫」的恥辱,為中國人民出了氣,更為中華民族爭了光。1927年,李惠堂所在的球隊如日中天,相繼榮獲西聯甲組聯賽、首屆高級杯賽和中聯甲組聯賽的冠軍,李惠堂成為大名鼎鼎的一代球王。同年,李惠堂率樂華隊在遠征東南亞國家中,屢建奇功,特別是率隊出戰菲律賓,戰績彪炳,載譽而歸。李惠堂球風正派,腳下功夫深。有一次,他在與英國海軍球隊比賽時,球剛過中線,就拔腳怒射,球竟穿過好幾個英國選手的人叢,像精確製造的導彈一樣鑽進網窩。還有一次與西人聯隊對陣,他一人從後場盤球,接連晃過四五個前來阻截的對手,一直把球帶到對方禁區,從容起腳,把球攻入門裏。李惠堂的上海忠實粉絲們自然把他這種球藝堪與歐美球王馬修斯、比利和馬拉度納相媲美。


vwlwitvg6825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沒有死刑,能有哪些配套措施呢?在台灣沒有終身監禁,被判無期徒刑的嫌犯,如果表現良好,平均25年就能申請假釋,重點就在於出去之外。現況是,那些罹患精神疾病的重大個案,離開監所後的追蹤,落到醫護人員身上。擔心個案不乖乖回診吃藥,精神科醫師及團隊,會外展到患者的社區跟住家,提供藥物治療,關懷訪視,平均三個月一次,目的就是希望把再犯風險降到最低,根據衛福部統計,2018年全台評鑑合格的精神科醫院,從北到南只有12家,要負擔全台個案恐怕力猶未逮。有專家建議,台灣需要具有專門人力跟制度的司法精神監獄跟醫院,來接應這些在病人跟犯人之間擺盪的個案。嘉南療養院精神科醫師郭宇恆:「今天是要去比較偏僻的海邊,大概在靠近嘉義那一帶。」嘉南療養院精神科醫師郭宇恆:「我是每周一到兩次去(外展),所以一個月大概五到六次,那五到六次的話,大概每次八到十人,差不多就會有五十幾個左右,五十幾個病人,但是就有三四個,就是需要強制社區治療。」嘉南療養院精神科醫師郭宇恆:「是,好,好沒問題沒問題。」脫下醫師袍開車出門一趟,不肯來看醫生的病患,醫師自己去看他。嘉南療養院精神科醫師郭宇恆:「他以前住院的時候也是我照顧,他監護處分,住院的時候,好像竊盜被判一年竊盜罪,出院之後就轉社區,社區前幾次還會配合,最近就開始很亂。」精神科醫師口中很亂的病患,是犯案出獄後重回社區生活的個案,最近他不遵醫囑,居家訪視這天,不只醫護人員,警察跟衛生局全來了。精神科醫師郭宇恆VS.公衛護士:「可是他不想,他一直拒絕,他現在知道兩個警察在那裡,他就覺得你們耍我,他剛剛就是要從後門跑掉,被警察攔下來,我在想說要不要先叫消防隊,先過來準備,沒關係我們勸勸看。」強制社區治療個案VS.精神科醫師郭宇恆:「我郭醫師啦,你好,不錯啦,很好啦。」看到醫師來了,個案口氣很開朗,但從瘦弱的身材跟發抖的肢體,看得出來疾病控制還有待加強。強制社區治療個案VS.精神科醫師郭宇恆:「量一下血壓,很高欸,185,113欸,沒關係啦,注射一下好嗎,不用啦,好啦打針,會稍微痛一下,你如果不舒服,就跟我說我就稍微停一下。」護理師替患者注射的是,能夠控制思覺失調症的強效針劑,一個月一次,藥效會在體內持續釋出,比起每天吃藥,更能有效控制病情,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6月,全台思覺失調症患者超過15萬人,同一時期醫療院所,包括精神科醫院護理之家還有康復機構,提供的床位總數超過4萬床,僧多粥少,有三分之二的患者他們生活在社區裡頭,裡面有將近三分之一,並沒有接受持續穩定的藥物治療,需要幫助的個案散落在各個鄉鎮縣市,得靠白色力量伸援。資深司法記者趙國涵:「我們現在跟醫師還有護理師的腳步,前進社區,今天來到的地方是台南的佳里區,距離他們上班的醫院,大概有一個小時的車程,現在院方手上的社區個案有238個,平均一個醫師還有一個護理師,就要負責50個個案,一天要跑八場。」不只距離遠人數多,現況是精神疾病患者離開監所後的追蹤,這個重擔落在醫護人員身上,根據衛福部統計,2018年全台評鑑合格的精神科醫院,從北到南只有12家,負責社區個案管理的公衛護士,在台灣一個人要負責70到300名精神病患,相較於英國的1比12,韓國1比50,恐怕是力猶未逮,許多個案需要的醫療處遇,往往得在案件發生以後,這個社會才意識到。資深司法記者趙國涵:「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台南的嘉南療養院,社會矚目案件當中的受刑人,在結束刑期之後,如果被宣告監護處分,就是在類似機構裡面實施,以嘉南為例,今天病床總數705床,在院的受監護的處分人大約24名,比例百分之三,從監獄到醫院無縫接軌,監護處分提供了持續治療,還有做好回歸社會的準備,這段時間最長五年。」監護處分個案VS.嘉南療養院護理長李佩珊:「判兩年對不對,判兩年以後再來這邊住院,你感覺這個過程中有沒有變好,這兩年之中,有啊,有比較好喔,哪邊比較好,治療啊有運動身體變好啊,在這裡有運動你感覺比較好身體也變好喔。」眼前的個案,就是因為生病犯下社會案件,被法院判處刑後附帶監護處分,刑期結束後,還得接受持續評估治療降低再犯風險,現況是這一段出獄到回歸社會的銜接,有時間上限,有的患者監護期滿了真的很難再回去。嘉南療養院護理長李佩珊:「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就是說我們會有很多方案,如果今天病人他可以順利回去,穩定那當然是沒有問題,但是他如果沒有辦法,我們可能會啟動後續的一些機制的幫忙。」以治療個案為目標,在刑期結束之後追加的保安處分,既維護病人的健康,更要保障整體社會的安全,對醫師來說,精神疾病的治療重點,不在時間地點,而是不能間斷。嘉南療養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李俊宏:「我假設他出監所後,沒有進到一個穩定持續照護,或持續治療的系統裡面來的時候,他很有可能會再犯,最大的困難點是,我們現行的這些監護處分的執行院所,其實是以健保民眾為主要服務對象而設計的,那它不比國外,像美國英國德國,他們都會有所謂的司法精神病院,專門針對這類的個案,所謂的特殊性的治療來進行處遇,同時它就有負擔了,比較多一點的預防再犯的責任。監護處分個案VS.精神科主任醫師李俊宏:「辛苦了啦這段時間。」正因為缺乏專門人力跟制度,讓台灣即使有了刑後監護處分,醫療團隊定期外展,安排康復之家給個案居住,還是很難完全預防再犯風險,過去也曾有個案服完刑期結束治療,再度犯下殺人案,專家建議,隨著疾病的樣態日益複雜,牽涉的不只是醫療,更包括家庭社區警政司法跨專業的整合,成立專責單位能讓治療更細緻,去接應這些既病且犯的個案,才能讓社會安全網路真正做到無縫接軌。更多 TVBS 報導直擊香港小欖監獄 無限期醫院令防再犯 一秒爆炸!直擊精神病監 1護理師顧80囚 走過爭議兇殺案降 借鏡香港廢死26周年 矚目重案犯嫌皆逃死 死刑存廢掀爭議


vwlwitvg6825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戰後數十年間經歷了快速的工業化、民主化與人口轉型,也打造了年輕而活絡的公民社會,成為推動親職教育與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尤其是經歷代間流動的新中產階級,熱切尋求專家指導與科學知識的指引,企圖與上一代的教養傳統進行斷裂。網路與交通科技的創新與進步,不僅讓全球生產與消費更容易整合、人群的跨國流動更加頻繁,也縮短了時間與空間距離,讓文化、知識、商品的流通變得更加便利。西方(尤其是美國)傳播的教養與教育理念,成為臺灣解嚴後推動教育改革與親職教育的重要資源。經歷了代間階級流動、甚至空間流動(留學、外派工作)的中產階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積極運用跨國流動的資訊、資源與機會,渴望下一代能開展更全球化的未來。教養腳本的改變與教育體制的改革,體現了全球化下的社會變遷,也反映此進程中全球與在地的摩擦。苅谷剛彥(Takehiko Kariya)從此角度研究日本的教改:明治時代開始,為了「追趕」(‘catch-up’)西方,日本推動全民教育、成功以日語傳布西方知識、並以嚴格考試來篩選菁英。到了「後追趕」(‘post catch-up’)的晚近現代性,日本社會批評過往教育的窠臼,如過度競爭、死背、文憑主義、忽略外語學習等,造成下一代創造力、自主性、個體性的相對衰弱。因此,自一九八○年代開始推動教育改革,包括大學多元入學、降低課業壓力、改革背誦學習等,二○○二年進一步削減學習時數與課綱內容,開放學生選課空間。但苅谷剛彥認為日本教改是失敗的,因為延續了「追趕現代性」的心態與慣習,徒然想要彌平過去的犧牲與缺憾,忽略了對在地現實的周全診斷;儘管想要找出日本的獨特道路,卻仍獨尊西方的教育模型。結果養成學力不扎實、個性脆弱的「寬鬆世代」,也強化了教育的不平等,學習動機衰退的情形在家庭社經地位低的子女身上尤為明顯。臺灣的社會發展與教育改革也經歷類似的進程,但時間更為壓縮。日本花了一世紀來追趕西方工業化,臺灣只用了三十年達成經濟起飛。「壓縮現代性」(compressed modernity)的概念描述像南韓、臺灣這樣的後進工業國,在壓縮的時間內經歷了大規模的經濟、政治與文化變遷,因而造成不同時期文化(如傳統、現代與後現代)的並置或重組,以及不同空間(殖民、後殖民、全球、在地)的異質元素交織互動。臺灣從一九九○年代中期以來推動的教育改革帶動了一連串的制度鬆綁,改變大學入學的遊戲規則,也打開實驗教育、自學的另類空間(詳見附錄一)。本書將會呈現,臺灣社會「拚經濟」的慣習持續影響了如今「拚教養」的方式,追趕全球化(幾乎等同於西方)、彌補過去的失落童年、「拚搏追趕」等新自由主義心態,形塑當代父母對於教育與教養的偏好,但也造成了許多盲點與非預期的後果。本書也會探討,在壓縮現代性的社會處境裡,臺灣的教養腳本內容存在許多不一致或矛盾,也經常與家庭現實(父母過勞、照顧外包)、制度脈絡(學校教育、職場文化)有所斷裂或衝突。對出口導向的海島社會來說,全球化不僅帶來機會與資源,也蘊含更多的風險與競爭,因而讓當代臺灣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感到焦慮與不確定。下一代面對的就業市場,相對於過往變得更加彈性與不確定。技術與市場的快速變遷,讓產業結構與動態難以預測,教育與教養端需要培育哪些相應知識與技能?這個問題不再有固定的答案。全球經濟的整合,尤其是中國的崛起,強化了跨國的人才流動與競爭,讓臺灣父母擔心溫和、自由的「小確幸世代」,如何與充滿「狼性」的中國年輕人挑戰。雖然多元入學的管道,讓念大學不再是「窄門」,但這同時也帶來新的不確定性,促使中產階級父母投入更多資源為孩子提供多方位的學習,或尋求更國際化的菁英教育來鞏固其階級秀異。市場也提供多樣的教育投資,如短期遊學、國際學校、全美語幼稚園等,鼓吹家長增加孩子對外國語言、文化與生活方式的接觸,以培養「世界人」(cosmopolitan)的品味秉性。對經濟、文化或社會資本豐沛的家庭來說,全球化的浪潮便於他們進行更多樣的教育投資與地理移動。然而,對於資本不足的家庭,全球化可能是危險的海嘯,捲走他們的工作機會、經濟安全,甚至逼迫他們離鄉背井。臺灣自一九九○年代以來大量發生的資本外移和外勞引進,影響勞工階級男性的工作機會與經濟安全,同時也讓他們在婚配市場上難受青睞,因而驅使許多人前往越南、中國等地覓偶。然而,新移民母親的跨國流動與多元文化資本,經常被國家機構與主流媒體視為負債而非資產。本書將探討社會不平等如何限制人們進行遷移、或近用跨國資源的管道,從而不均等地分配全球化所帶來的紅利與虧損……索耶(Andrew Sayer)批評布爾迪厄將社會行動化約為利益的競逐或資本的積累,沒有留下太多空間討論道德的評價,因此提出益品(goods)有內部、外部的區分。「教養益品」,也就是養育者所偏好追求的教養目標,同樣可以區分內外:有些父母偏重可轉化為工具利益的「外部益品」,如有利競爭或流動的成績、文憑、證照、技能等;也有些人強調符合價值理性的「內部益品」,如快樂童年、身心健康或道德品格。更進一步的,我批評教養與階級再生產的文獻過度強調「經濟安全」,忽略了「情緒安全」的教養益品;外部益品通常指向經濟安全的保障,當代父母們重視更多元的內部益品,也造成教養的矛盾與焦慮。…相對於教改前的臺灣,高等教育機會其實擴充許多,學歷與市場報酬的對應也並不明確,教養風格的改變不盡然是理性的因應策略。其次,父母的行動處境更接近「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由於教養投入到養成結果的歷程很長,其中充滿變數與不確定,父母們不可能收集到充分的資訊進行判斷,更難以確認單一目標或有用策略。於是,他們多半只能四處打聽、模仿同儕、斷斷續續地嘗試不同的方式。尤其中產階級家庭,資源雖然寬裕,但遠不如菁英家庭豐厚,教養與其說是極大化利益的策略,更接近降低風險與不安全感的摸索過程。更重要的是,上述文獻的討論多集中在經濟安全的面向,忽略了情緒安全在教養過程的重要性。尤其,人們對這兩種安全的感受經常不成正比。美國社會學家顧珀(Marianne Cooper)的研究呈現:資源愈豐裕的家庭反而愈傾向用放大鏡仔細檢視家庭生活潛藏的不安全比方說,即便他們已經有很多的資產與存款,卻還是擔心錢賺得不夠多,財富可能貶值或縮水。相反地,資源拮据的家庭,在柴米油鹽的日常拔河裡,傾向淡化看待經濟的不安全,因為這樣,他們才能活得下去。對許多父母來說,孩子與家庭的情緒安全是教養的重要益品。我所定義的情緒安全,不只限於依附理論所強調的心理面向,如穩定的親子連帶有助培養幼兒的安全感,更強調社會學的意涵。教養的保安策略可被視為一種情緒工作(emotional work),照顧者(尤其是母親)不僅試圖在孩子身上傳遞特定的情緒狀態、培養可欲的情緒秉性(emotional disposition),也在家庭生活的親子互動中,試圖管理自己的情緒,如耐心、焦慮與責任感。絕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安康,但不同階級位置與經驗的父母,所認知到孩子成長環境裡的威脅與風險並不一樣,因而重視的情緒安全與秉性也不相同。中產階級家長在自身教育與職涯的過程所經歷的挫折與限制,折射為他們對孩子情緒安全的認知與教養益品的偏好。有些父母擔心孩子像昔日的自己受到權威教養與背誦教育的壓抑,阻礙自主性與創造力的發展;有些人曾因為英文口音不道地或沒有外國學歷在職場受挫,更渴望培養孩子世界人的親身體驗與悠遊自在;但也有些父母憂心過度競爭、影響心理健康,首重孩子的快樂童年與自然成長。勞工階級父母,尤其來自非都會區者,他們所經歷的情緒不安全,與其弱勢社會身分密切相關。在過去教育、求職、婚配的歷程中,他們洞察階級界線與城鄉區分的階序,在優勢身分者的輕視與貶低下,感到匱乏與恥感,在心靈深處烙上「隱藏的階級傷痕」(the hidden injury of class)。成為父母後,他們與國家、學校互動之際,新興教養腳本也讓他們感到不足與不安。例如,學校期待家長積極參與孩子學習,讓無力配合的父母顯得消極或失職;國家政策灌輸的理想家庭意識形態(如一夫一妻的核心家庭才「正常」、母親為孩子的最適照顧者),讓無法符應的非典型家庭顯得「有問題」。勞工階級父母試圖保護孩子的情緒安全,即便有時他們的做法與中產階級家庭的保安策略大相徑庭。許多父母最在意孩子不聽話、變壞,因而頻繁使用國家與老師眼中近乎「不當管教」或「虐待」的體罰。有些父母不送孩子去安親班,希望讓孩子免於承受自己過去遭受的學習壓力;有些離鄉打拚的父母,安排孩子在鄉下給祖父母撫養,因為在他們眼中,城市不只是學習資源的沃壤,也是肉搏與歧視的煙瘴之地。教養之所為成為再生產社會不平等的機制,不僅涉及資源的多寡與競逐,也蘊含道德價值、情緒安全的象徵鬥爭。主流教養腳本往往有著習焉不察的偏誤,如預設了中產階級、核心家庭、專職母親做為典型,忽略或排除了勞工階級、少數族裔、單親、隔代教養等差異處境。當某一種教養方式、家庭形式被視為正統、進步與理想,同時也意味著其他教養方式與家庭樣態被貶為異端、落後、不適任。這樣的評價系統,讓資源不足的養育者,經常陷在自我懷疑、困窘、焦慮、怨恨等情緒不安全,擔心自己永遠沒辦法「做對」…※本文摘自《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導論/春山出版/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亞洲社會比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性別、家庭、國際遷移與社會不平等。第一本專書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及其改寫而成的《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臺灣新富雇主》,獲得美國社會學會、臺北國際書展、開卷好書、金鼎獎等諸多國內外獎項。第二本專書Raising Global Families: Parenting, Immigration, and Class in Taiwan and the US由史丹佛大學於二○一八年出版,比較臺灣家庭與在美移民,如何因應全球化與移民挑戰發展出不同的教養策略。更多上報內容:【影片】100處空地變美景 花蓮這些地方變美了!【影片】繼光香香雞辣腿丁回來了!限時加碼任選三樣99元


vwlwitvg6825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